我的心又一次火热燃烧

俄罗斯老牌乐队lube,一曲白桦林,让我几度哽咽,眼眶湿润,我的心在寂静的深夜里火热燃烧,在喧闹的车流中却又平静如水。它就是这样,像在浅吟低唱,在静静诉说,在娓娓道来,可是,那种悲伤,惆怅,一次又一次的,看似平和的揉入我的身体,却激荡起情绪的波浪,让我不能平静。

像白桦树叶掉落一样,我离开了家乡,心爱的姑娘你不必悲伤,我会回来,年迈的母亲请停下你颤抖的步伐,我会归来,在你身旁,就像儿时一样。为何树叶会忧郁的飘落?我知道,我和它一样,叶子在你奋不顾身投入到大地的怀抱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那颗火热的心燃烧着,期盼着,融入泥土中,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你生长的地方。可是我呢?我走在着宽广的道路上,这也许是我唯一的欢乐吧,因为我不知道前路是否宽广,我不知道是否有胜利的曙光,我不知道安宁平和会不会真的到来,我不知道,我心爱的姑娘,亲爱的母亲,能否等到我的归来?我身处什么地方,我又该去何处,我的身体四处漂泊,心却又一直停留在那个地方,可是我的愿望,久久得不到回响。。

诗一般的白桦林,没有一句提到战争,却句句让人想到战争,这样细腻的情感,这样的铁汉柔情,让我动容。它没有告诉你善与恶,对与错,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的静静诉说。那些爱的死去活来的,都比不上“与心爱的你坐在小路旁,要知道我会回来,这不值得悲伤”;那些感伤与父母离别的,也许不及这一句“老妈妈向我挥手道别,篱笆门在我身后缓缓关上”。

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会不相信一些人,一些情感,觉得这个世界浮躁。可是在音乐里,当我遇到了那个它,我的心会火热燃烧,不为任何目的,就是这不能释怀的感动,这一刻的眼眶湿润。我如死灰的心重新点燃,原本我的灵魂如一潭死水,但是终究会被挚爱的东西激起浪花,让我的内心重新变得柔软温润,哪怕只是这短短的一刻,这一刻,与它的心意相通,让我不再孤单,哪怕我明白,也许不能寻得那个陪你走过一生的人,也许深爱你的人终会离去,可是,我拥有着,这短暂的永恒。

金融的逻辑(序言)

不得不说每次看金融类的书都会睡着,就是没有历史,科幻等人文类的书籍能够吸引我,可能是因为故事不多,知识点太多了,而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网上对此书褒贬不一,我觉得有争论的书也是值得一看的,毕竟让我直接看经典的曼昆经济学原理我肯定会长睡不醒。

序言大体描述了金融学在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法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式,强调了金融是使人类社会持续下去的必需品,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并且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段各种形态当中的。

现代法治社会下的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存在的核心基础是信用和交易安全。栗子:小明手中有20亿订单却苦于没有2亿的启动资金作为创业资本;外地很多机构或个人有空闲资金放在银行赚取着微薄的利息,却找不到风险相对能接受但回报很好的投资机会。如果整个社会都是类似情况经济发展就会受阻,于是投资银行家小红利用她平时在创业者和投资方建立的信任把小明和投资方牵线搭桥,实现双赢。所以小红建立的信任是基础,而交易安全需要通过金融的法律法规来确保,也就是由具体的金融合同实现的。小明的订单能否按时完成,实际利润是否能够收回,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未来因素,所以类似小明这样的交易都涉及今天和未来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价值交换,就是投资者用今天的钱换取小明未来可能的收益,但是这样的收益是不确定,充满随机性的,所以,任何金融交易合同的细节条款都需要转换成不同的未来随机事件,投资银行家小红需要分析清楚在事件出现时双方的得失,并且一目了然的写到条款里让双方达成共识,合同签妥后这次的金融交易也就有了法律的安全保障。(所以小红学好概率论,学会为随机变量做定价模型很重要)

和现代法治社会的金融非人格化方式不同,传统农业社会金融是以人格化的隐形方式实现。人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生存,比如可能去年有收成今年就没有了,那就木有饭吃活不下去了;还有生病需要照顾,老了失去行动能力也需要赡养等等,于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也就需要跟其他人进行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农业社会的交易范围是在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的,养子防老,子女是人格化了的养老保险品;礼尚往来,就是用人情交易礼品。所以传统农业社会强调孝道等级,就是因为你的出生是不能挑选的,也是一辈子不能改变的,这种稳定和不可选择性,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是最有利于建立并维护诚信的基础,所以儒家孝道是一种基于血缘的跨时间空间的人际利益交换,由此产生的“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则是对其的“法律”支持。这种秩序的支持也是对孝道下的人际利益交换的安全保障,于是传统社会子女不敢不孝。不禁让人想到《万历十五年》,明朝中国就是以礼仪孝道为国之根基,这样的交易方式抑制人性,无法发挥人的创造性,没有制定出脱离人格的铁规则,所以经济发展不出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还讲述了美国独立初期的“欠债”史,美国独立初期欠债甚多,各种形式的欠债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后来成功问法国借到钱后,财务大臣就承诺政府会还债并且统一成了三种债券,用来替代之前所有杂七杂八的借条,从此美国金融市场规范,人民有了信心,政府就有了财政来源。所以美国是尝到“透支未来的钱”的甜头的国家,这个国家一开始就是靠借钱生存下去的。作者觉得这样的形式使得国家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和收税筹款,而公民也因为自己交很多的税就必须关注自己的权利监督政府的行为,所以这样借债的国家更民主,而像传统中国国库充足就会更专制,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序言已经看的很艰难了,希望能坚持下去吧。

 

万历十五年(第二章节)

这一章节通过介绍一个与张居正为人处事截然不同的新任首辅申时行,娓娓道来了明朝以首辅为代表背后的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纷争对明朝政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叙述了以伦理道德为统治准则下文官集团如此表现的必然性。

新任首辅申时行,年轻时因为才华而不是谄媚而为张老师举荐重用。官运很好,张老师下台后,居于他之前的三位更有资历的候选人不是重病就是病死,时世造就了他。人品不坏,张老师被拉下神坛后对张老师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对张落井下石,被万历和同僚都看在眼里。冷眼旁观了张老师变故后,看清了要在当时的环境取得自身政治安稳,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各路资源实现自己辅助君王大兴明朝的梦想,就必须充分把握住表面人民公仆群体实则政治决策力量的文官们。多年的政治经验使得他清楚的知道文官们外在的仁义公正和内心深处的私欲的矛盾性,而他一直在试图平衡这种公私,均衡各个文官小集团之间的力量,并且适时的避免或调节万历与文官之间的矛盾。他为人宽厚,以和为贵,这样的性格也和后天的练就有关。

申先生是一个清醒冷静的人,他看破但不说破。笔者揣测他作为经筵的主办者,应该最为了解这种流于形式耗时耗力耗财的无意义的活动,但是操心最多的他却坚持劝诫万历经常参加这样形式主义的活动,以及皇帝和百官都讨厌的早朝,也是申时行觉得应该一直坚持下去的。他在意的倒不是仪式感本身,他明白,整个社会以天理道德治国,礼仪准则为国之根基,而这样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是展现统治阶级正统,高贵,被上天选中的人的最好的时刻。这样的活动常常搞,这样庄严的形式常常在民间流传,人民也就会觉得这是真理,自然会心甘情愿臣服,试想如果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活动给你灌输这样的思想,民众会疑惑,继而反思,如果自我意识觉醒了那就可怕了。振臂高呼拥护的人,羡慕并且追随高贵庄严形势的人,这些人都是没有自我的,而失去自我的人,最好控制。申先生明白这一点,或者在我看来,他即明白也自己相信这一点。

张老师和申先生的不同也是让人很留意的。张老师的梦想是更深层次的富国强民,他也深谙文官的利益和私欲,他清楚的知道明朝自上而下都是没有铁规制度,依靠人伦道德的治理方法,这样的方法确实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大的问题的。所以他一直在利用自己的权力致力于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想让他们处理事情更注重调理制度,而不是道义。于是损害了太多文官们的利益。比如纳税,张老师在位时责令各府各县按照规定把税款全部交足,可是当时环境下各个地方不同,收成不同,粮田会不停发生变化在那个年代数据更新也完全跟不上,地主会想方设法偷税漏税,再加上各级官员都会把税收的一部分纳为己用,一层一层下来,真正能够收到的不可能达到张的标准,而他这样的铁规,对各级官员和顶端的京官都造成了利益损害,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这样严厉的制度下,官员们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可能只会加重官员对民众的剥削。以前,一直以来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按照各自的规矩办事,每个人都获益,没有人有意见。可突然来了一个人,各种改革,使所有人都倒霉,每个人都损失,偏偏这个人又能呼风唤雨,谁不恨他,文官对张老师的憎恨合情合理。张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不切实际,在那个被人伦道德的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的时代,变革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非要提高效率而推进改革,只会搞得人心不稳,压力山大。我想,张老师可能清楚世事无常,自己官龄有限,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自己的权力达到自己的政治梦想,以至于最后明明知道自己四面楚歌却还是不忘初心,坚守变革到底,也是令人敬佩的。不过矛盾的是,他对人对己却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以铁腕强制官员秉公廉洁,另一方面自己却也敛权奢华,这样的两面性让他无法不贻人口实。就让我想到一个著名的黑人导演拍了一个很棒的电影讲述了被性侵女性的无奈,不甘,并通过电影提出了呼吁,但是他自己却曾在一个派对上性侵了一个白人女孩,于是他的电影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类似的心态不知道如何理解和评价,只觉得唏嘘。

和张老师不同,申先生只希望实现最基本的国泰平安,并且由始至终都在维护一种动态的平衡和表面的和谐,他从不损害他人利益,宁可自己受到一些诽谤,他深刻的明白张老师失败的原因,所以他绝对不让自己在文官中孤立无援,而稳定文官的最好办法就是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但是过于的和事佬可能被视为软弱和左右逢源,并且,文官暗地的利益纷争从来不会因为他的宽容大度而结束,如果想整你,就是一套的深思熟虑的方案,先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个考题的不当,参劾一个不知名官员的家庭琐事等等,利用这些小事可以引发公众关注和文官参与,假以时日使小事积累成大事,细枝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为整个道德问题。并且为了保证方案的万无一失和层层推进,开始出场交锋的人物总是先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这样布置周详的攻击自然也落到了申先生身上,毕竟首辅的位置人人觊觎。诽谤者先是通过一件陈年旧事参劾牺牲申先生提拔的一个相对小卒顺而将申牵扯进入,接着仍然是利用张老师图谋不轨的万年老梗刺激万历的神经从而引发事端。幸而看透自己下属的万历经过一番思考看懂了了事情背后的真正利益走向,申先生才得以脱险。这样的政治手段,整人方法,不是见微知著,而是人心叵测,真是套路满满,城府极深。不过,我们聪明的万历还是自己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看似一团迷雾,但是如果事情顺着发展你看到了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就能明白所有的动机,就能让自己看清。

说到万历,通过笔者的描述,我觉得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也有点可爱。他经过张老师的事情心灰意冷,再加上看着文官之间勾心斗角,又目睹了了申先生被人诽谤的事情,觉得这些官员群臣都是表面宣扬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甚至有点阴谋论的觉得某些官员表演正直,实则讪君卖直,比如有些官员不惜触怒皇帝哪怕自身性命难保也要直言进谏,万历觉得这些人不过是为了流芳百世而故意诋毁自己,向世人卖弄他们的正直(其实也未必如此)。总之万历到后期即使再尊敬申先生,也不愿意参加早朝和经筵了,一拖再拖,并且找了很多神奇的理由,还经过了精心编撰,比如这条不能临朝的谕旨:其原因乃是心中火气过旺,服用凉药,凉药压火抵于足部,发生奇痒,因之搔破皮肤,行走不便。万历已经不愿意和这些他认为虚伪的群臣相处了,就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他连流于表面的形式都不愿意去做了, 可见他对周围人真的很失望,对他所理解的矛盾的人性很失望。真是君孤独,臣也孤独。

1587年,万历的长时间不作为和冷漠,必然让自认为兢兢业业的官员很失望,而这种失望会在文官间蔓延。文官作为政治核心,如果核心不稳,那么社会的安稳就很有问题了。申先生竭尽全力维持的表面和平,也没有办法阻挡一国之主的长期不作为带来的人心涣散,即便他执政很久也备受重用,但是那样的环境,很难施展宏图。这被笔者誉为无关紧要却又至关重要的一年,又会有什么对明朝产生深远影响的变故呢?期待。

读书,给以有趣的灵魂吧

新年的愿望,希望灵魂更有趣些。不过在那之前,首先要充实。

看短视频是空虚的,看书却能让人清醒又充实。《三体》带给我的震撼记忆犹新,从此所有看过的科幻大片在我眼里都显得空洞了,三体对人性的刻画,对技术超前却又有根据的想象和脑洞,让我觉得烧脑又刺激,这是一部让我欲罢不能的科幻,沉浸在这个世界里的自己是惊喜的,奇妙的。

读书首先是摄入,但是我觉得输出最重要。所以读过了不要让它过了,先写下来,哪怕是粗浅的想法,但是经过写了下来又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些许理解;然后讲述给别人,这样一个过程又加深了理解。之后,可以读第二遍,甚至更多遍,只要你想。

没有输出的阅读可能没有太多意义,读完之后当下的那种思考最值得记录,不然等上个厕所吃个饭就忘记了。新年的愿望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多输出。

期望深刻一点,有趣一点。

万历十五年(第一章节)

笔者想要描绘明朝重要的一年1587年。前两章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却前后身居内阁大学士的人物以及与之牵扯的人和事,想要从微小事件中表达对明朝政治 “用四书五经的伦理道德治国,而非严格规章制度的法律治国” 的看法。

第一章的张居正是一个以两袖清风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居的人。明朝在作者看来是一个过于重视礼节经学的政权,因而从开国以来文渊阁的文官们就是政权的中坚力量,而武将的声音是鲜有人听的。张居正拥有天然的优势 – 万历皇帝从小的老师,可以说是到死都被万历尊敬甚至言听计从的人。由于万历的年幼即位,张居正一直对万历的全方位学习操心不已,安排了很多的学习计划,给他讲四书五经,忠孝仁义等等被当时政权信奉的东西(其实就是操控民众思想的东西)。万历每天都被安排的满满的,不比准备高考轻松,唯一的自由时间也不敢懈怠,因为那是复习的时间,并且第二天就会被要求背诵。这段作者写的很有意思:如果准备充分,背书如银瓶泄水,张先生就会颂扬天子的圣明,但如果背的结结巴巴或者读出别字,张先生也立即会拿出严师的身份加以质问,使他无地自容。

张老师总是能够大义灭亲提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建议,铁面无私,前期的确是鞠躬尽瘁,为国尽力,使得万历对他言听计从。我想,一个5岁小孩一直和张老师朝夕相处,看他言传身教,听他谈古论今,自身的价值观必然会被张老师所刻意塑造,也会对其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才导致了之后张老师理应丁忧(父母去世卸职回家守丧三年的制度)却被万历不肯放行,从而导致群臣对张老师的各种误解,也为日后的各种悲剧埋下伏笔。

很少有受皇帝如此尊敬宠爱的人还能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张居正在中后期也利用自己的权力敛财,并且排挤所有对他不利的官员,在重要的位置上安插的全是自己人,使得那个时候的实权几乎由他一人掌控,引发众怒在所难免,然而他太会塑造自己的形象,导致万历一直维护他至死。然而,死后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再也没有人干预群臣的众怒,于是所有由张老师引发的冤案悲剧得以洗刷,所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张老师,把他曾经的贡献完全忽略,把他贬得体无完肤,甚至加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最致命的一条 – 图谋皇位。万历的心路历程是由一开始的不信,到看到证据的难过,念及旧情的不舍,和一再被铁证冲击的心灰意冷,到最后处理张老师的冷酷无情。读来让人唏嘘,这样一个对他来说即是老师,又如父亲的人,在自己面前如此清廉有道德的人,却有数不清的如此下作见不得人的事情,万历觉得自己的世界是崩溃的。第一次对人生产生了怀疑,张老师亲手给他建立的人生的道德标准,却用行动毁掉了它。这个事情导致了万历之后对大臣们的心灰意冷和漠不关心,滋生了君臣矛盾,并对今后朝局的不稳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皇家的冷漠无情也和他们的痛心一样深刻,万历没收了所有张老师资产,废了他的所有儿子并且流放,总之张老师死后他的家人很惨,他自己也早被刻画成了一个遗臭万年的人,他所有曾经的鞠躬尽瘁也不会再被提起。所以说,皇恩浩荡,不过如是,尽管万历痛心,也一样无情。但是,万历还是公允的,针对张老师“图谋皇位”的奏章,他回顾自己与张居正的朝夕相处,从未觉得他有任何谋逆之心,所以在最后万历也从没有给张居正加上这一条罪行,在我看来,他是清醒冷酷又痛心。之后又有一个小插曲,在处理了张老师很久之后万历还会问张老师被没收充公的房子是怎么处理的,是卖了还是租了,如果租了租给谁了?可见万历对他的挂念,这些矛盾的情绪夹杂在一起,因其复杂,才真实有趣。

作者还对明朝当时的繁文缛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较经典的就是早朝和经筵,全部都是流于形式,效率底下到了极致。大家很熟悉的早朝,需要皇帝大臣都很早起床,从正门进入皇宫,有乐队和象队,还要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依次跪拜。。等等,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讨论国家要事。经筵也是流于形式的给皇帝上课的一种,细节 – 引导皇帝开始讲课的赞礼官们(绘声绘色的赞礼欢呼),给摊开讲义的左右各一个展书官(还要站的对称,用一块铜尺把讲义压平),讲课的讲官又是另一个人(还要把对皇帝的劝诫通过由古及今的方式暗藏在讲话中),开始正式讲课之前需要磕头,并且展书官退后,讲官上前等等走位要到位。原文对这一细节描述的很有滋味,让人真的有 “一本正经在搞笑” 的感觉,最后笔者指出其实大家期待的只是 “讲经” 之后的 “筵席”而已。这种效率的底下各朝各代都有很多,但笔者显然认为明朝这样的现象由其严重,导致了最后明朝的悲剧。

第一章的信息量很大,涉及人物也很多,对一些细节的描述很详尽,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读的时候脑子里面就在演着一部电视剧,画面感很强。第一章第一遍,理解还很浅显,读历史和读科幻有着不一样却又有点相似的乐趣,我很喜欢。

芳华未逝

色泽明亮,镜头饱满,一群年轻青春的女孩儿旋转跳跃,满满的精气神儿,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勃勃生机的舞蹈了。年轻的心,蓬勃的希望,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这种跳动。

心动的小情愫,是如穗子般偷偷的观望,被察觉了却又逞强着不愿意承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候,将饺子若无其事的端给心上人,叮嘱他多吃点,他的狼吞虎咽能让自己一整天都喜滋滋的。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他将厨房里偷来的西红柿给了穗子,穗子捧着盛着两颗西红柿的铁饭盒,满心欢喜,挪不开的眼神望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拿起了一颗西红柿轻轻的吃着,抑制不住的少女心在嘴角盛开了。欣喜又害羞,但在闺蜜面前又会克制些这种喜悦,然而眼神里,嘴角边,甚至随风轻轻飞扬的发梢,都在传递着这种甜蜜。虽然是年代感的红绿军装,我却看到了满屏的粉红色。

情窦初开的少女,总是喜欢将这样的小心思细细的叠在自己心里,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慢慢品味。控制不住的被你的举动吸引,在人群中寻找着你,可当眼神撞到了,却又装作漫不经心的轻轻掠过,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却又澎湃不已。以为瞒过了所有人,其实满的快要溢出来的爱意谁又不会察觉呢?装作不经意的偶遇,默默递给对方的糖果,还有,被暖手的时候温情脉脉的凝视。。尽管总是有失落,可依旧贪恋他短暂的温柔,和在一起片刻的暖意,从而更加确定,我喜欢你。然而越喜欢,越克制;越克制,才越热烈,越想入非非,蠢蠢欲动。

文工团散伙饭的那晚,淑雯漫不经心的说着自己和他在一起了,前一秒,穗子还娇羞着将自己压抑许久的感情放进了他的琴箱里。夜深了,车子在林子里缓缓前进,只有车前灯透着点微光,还在复杂情绪中的穗子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她看了看一旁依偎在一起的她和他,小心翼翼的环顾了四周,又如梦初醒般的打开那个琴箱,将承载着自己无数情愫的情书迅速又慌乱的取出,她瘫在了车尾,将曾经含情脉脉叠起来的感情哽咽着打开,撕碎,并将它们撒在天空,当利落的完成这一切后,穗子凝视着这些零碎的纸片,在后车灯光的注视下,捂着脸哭泣。这份情愫,终究不能释怀,那就让我这残破的心意,向天空诉说,向每一片划过的树叶,向每一粒漂浮的尘埃,静静倾诉。

“我配不上他”,在那个仅16岁满身是血的伤员病床前,小萍娓娓道出了自己对刘峰的感情。因为刘峰含冤被下放到前线,对文工团战友彻底寒心的小萍也被政委利用之后轻描淡写的发配到了野战医院,这,相当于第二个战场。前线伤亡士兵无数,成车成车的运过来,每个人身上都是血肉模糊,小萍和其他所有的护士医生一样,几天几夜不合眼的治疗照顾这些伤员们。就在白天,运送驼队的刘峰突遇袭击,子弹从各个方向飞来,镜头微颤,画面疯狂的凌乱,战场上,死神不会宁静的到来,而是从四面八方你不会预料到的地方飞速窜来,它不是刻意的夺去生命,而是快速掠过,带走一连串鲜活的肉体和灵魂,没有任何的仪式,连伤痛,沉重,在那一刻,都不会留下。在战场上,生命何止如蝼蚁。嗖嗖嗖的子弹声,轰隆隆的坦克声,还有突然的一声巨响,刘峰就看到患难与共的战友在自己的面前炸的血肉横飞;拼死拉着沉下泥潭的战友,却被飞来的子弹打中了拖住战友生命的手臂,眼睁睁的看着战友沉入泥潭却无能为力,刘峰站起来无力的大吼:快来人啊!镜头在旋转,就像他晕眩的神志,可是他来不及思考,他还需要继续执行保护驼队的任务,因为更加前线的战士们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它们的到来。

驼队任务的遭遇牺牲了大批的士兵,每个护士都明白:先救活的,可是当车过来的时候,打开车厢全是面目全非的尸体,小萍吐了,护士长体谅她几天几夜没合眼,让她休息休息,她却急着解释:我不是嫌弃他们。。小萍很善良,善良的人才能面对16岁将死的小伤员流泪,善良的人才能将他人对自己点滴的善意小心收藏并且感恩在心,善良的人,才能懂的更加善良的人(刘峰)的心酸,所以才说出了:我配不上他。这样的感情,真的让人心碎。可是没有几分钟的宁静就被突然来临的炮火打破,小萍不顾自己的护住了病床上的那个小伤员,她成了救人英雄。

战后的精神病院,受尽欺凌却在最后成为了救人英雄的小萍已经有点精神不正常了,来看望她的是同样被人捧上神坛又拉下神坛肆意践踏的刘峰,他牵着她的手,看着她,理解,心疼,默默无言;小萍也同样注视着刘峰,眼神里充满了困惑,刘峰别过脸去,强忍着自己的泪水。。他们就这样浸没在透着窗户照进来的温暖阳光下,很平静,很残酷,好像一切都已经趋于平常,归于平淡,可是,伤痛从未停止过。慰问演出里,曾经熟悉的音乐让小萍回到了那个热爱舞蹈的自己,草坪上穿着病号服的起舞,仿佛回到了那个刚刚参军的自己,活力,朝气,充满了希望,可是。。。

喜欢电影的克制和细腻,这符合中国人的特性,不仅仅是在那个年代,相反,我觉得那个年代反而纯净一些。芳华,值得留在我的回忆里。

芳华未逝。